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北上(2 / 2)

将血 河边草 2353 字 1个月前

陆归琴说要北上,自然是有这个心思,但更多的可能只是试探。也许只要他一句话,人家就跟着他回长安了。

这就是女人。细腻中总带着点梦幻般的旖旎。

但赵石这厮从不曾太多的领会过这种温柔滋味,人家一说,他就上了点心,却完全的不对路。

而且,能记在心上,也是因为女人喝酒干脆,稍稍合了他的心意的缘故。

而这次驻足风陵镇,表面上的名义,就是为女人送行,再看看风陵渡口的情形,两个借口,每一个正经的。

实际上,到了风陵镇,也就到了潼关治下,在没有朝廷圣旨到来之前,他这么做,也并不符合法度。

但他就这么做了,到也不用顾忌其他什么,这样的什么才对。

而他到风陵镇的真正目的,一来,就是为了见南十八一面,这才真正的与法度不符,所以南十八来去都是悄无声息。

第二个,风陵镇离潼关最近,既然来到这里,他也就不打算挪窝了,就在此处等着朝廷旨意了。

潼关指挥使段瑞这边紧着巴结,河洛那边也松了一口气,总算将瘟神送走了。

赵石则收获了一堆麻烦事儿,河洛之行和去年的吐蕃之行比起来,实在很难让他舒心。

南十八走后,风陵镇算是彻底安静了下来。

祥和之气满满,连在风陵镇街道上,最常见的对骂口角的戏码都不见了。

有一位大将军坐镇,风陵镇这小小一块地方,显然完全处在了他的阴影之下。

赵石时常会带着人,到黄河边上散散心,黄河大鲤吃的众人都快吐了。

陆归琴迟迟未曾北行,显然是在犹豫。

不过,这些日子,陪赵石饮酒的差事,就都落在了她的头上,于是,闻名江南的操琴圣手,每每喝的烂醉如泥。

连陆归琴自己都觉得,这段日子喝的酒,比前半辈子加起来都要多。

不过酒好,人对,再加上周围人的恭敬,和殷勤照顾,过了一段日子,陆归琴惊讶的发现,自己竟然胖了不少。

但对方迟迟没有她想见到的回应,让她分外烦恼,酒也喝的越发痛快。

终于有一天,在饮酒时,达达儿真再次流露出想要回去草原看看的意思……

这回赵石很干脆,让她和陆归琴一行一同向北,速去速回。

达达儿真那叫一个高兴,胡人对家乡的概念和汉人其实并不一样,逐水草而居可不是一句空话。

也就是达达儿真这样的贵族,会产生真切的思乡之情,换了普通的胡人来到汉地,除了开始时会时常觉得汉地不够开阔,也多拘束之外,过了这么久,恐怕早就乐不思蜀了。

达达儿真是高兴了,陆归琴难免有点心酸。

不过按照她的本意,若真能北行的话,应该是北边去到云中草原,然后向西,这次目标有点远,借道榆林,直达玉门,然后过吐蕃低地回到秦地,如果可能的话,也许会去到吐蕃高地,借道蜀中,然后回到秦川。

这么一圈下来,顺利的话,也得三四年,三四年之后……回去长安恐怕也就只剩下养老一途了。

不过有达达儿真随行……又不一样。

实际上,女人在意的是,有人能记着她,念着她,就像一根线,能让她知道自己最终能归于何处。

赵石一句速去速回,让她一下就安了心。

是自欺欺人也好,是自我安慰也罢,反正,她打算陪着这位草原部族公主走一趟,然后便回转长安,这和她当初的计划,可差了不知多少。

于是,在七月初,达达儿真,陆归琴一行带着二十多个扈从,从风陵渡口北渡黄河,往北而去。

最好笑的是,队伍里多了两个和尚,一老一少,老的慈眉善目,满脸是笑。

小的还年轻,也就二十多岁,愁眉苦脸,就差没哭出来了。

老和尚这里只要能一路听得曼妙琴音,去到天涯海角都愿意,年少的这位,自然视前程为畏途,草原啊,那是多远的地方,也许他做梦都不会想到,自己有一天会去到那里,受那传闻中的风霜困顿之苦。

而这里的所有人,包括两个和尚自己,都不会想到,他们正是之后草原密传佛教的始祖,而数十年之后,草原上其他教派连带着本教,都被佛教这一支所驱逐,并在西域,和兴盛一时的伊斯兰教发生了激烈的碰撞。

带着儒家痕迹,却因草原民族的特性,又有着隐隐的攻击性的佛教教派,他们不戒杀生,不禁婚嫁,不求来世,论善恶,讲信义。

与其说是佛教所传,不如说是儒家的变种。

当然,他们的根本教义,在于生存,在于传法,在于战死之人会去西天极乐世界,立于佛祖身畔,为护法金刚云云。

谁也说不清,两个来自中原的和尚,为何能创立下这样一个教派。

但事实上,所谓世事难料,也就在于此了……

送走了达达儿真和陆归琴一行,赵石这里彻底闲了下来,从长安来的大夫也已经到了,不然的话老和尚就算口绽莲花,也过不了黄河。

琴其海还是有点嗜睡,但比之前好的多了,也没什么孕期妇人常有的反应,也没像种七娘那样暴躁,能吃能喝,还时常拍打两下渐渐鼓起的肚子,埋怨着太过累赘,害的她连马都不能骑了。

赵石则安下心来陪着,说实话,这些年,虽然妻妾给他已经生了两子一女,外面还有个儿子姓了李,但除了种七娘,他没陪着哪个度过这么一段难熬的日子。

就算是种七娘诞下孩子的时候,他也不在身边。

到是如今,琴其海和家中的范柔儿两个,很可能会让他亲眼见到自家孩儿诞生的那一刻。